該中心由國家海洋局承建,國際預警服務區域包括南海、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覆蓋了該區域主要的地震俯沖帶,為南中國海周邊的中國、文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通過傳真、網絡、電子郵件和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傳系統對發生在南中國海區域范圍內的6.0級以上海底地震事件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及時發布海嘯預警信息,同時組織開展本區域的海嘯預警和應急響應培訓及減災工作。 南中國海區域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南海周邊各國威脅極大。該中心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是我國開展南中國海周邊國家海洋領域務實合作、參與全球和區域海洋治理的一項重要成果,是我國履行國際義務的重要表現,體現了負責任海洋大國的擔當。該中心同時也是國家海洋局首個24小時業務化運作的國際預警中心。 今后,我國將圍繞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的工作目標,加大自主成果創新,加強國際協調合作,推動數據公開共享,開展海嘯監測預警技術培訓,形成對我國及鄰近海域、全球大洋的地震海嘯監測、分析和預警能力,為我國沿海地區、南中國海周邊國家提供快速的海嘯預警信息服務。 據悉,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后,IOC著手建立覆蓋全球的海嘯預警系統。2013年,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5次大會同意依托中國國家海洋局建設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5年,國家海洋局建設完成了25個海嘯觀測臺。2016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智能化海嘯監測預警人機交互平臺實現業務化運行,該平臺集成了12個子系統,使海嘯預警的時效由2015年的20分鐘~30分鐘大幅縮短為8分鐘~10分鐘。2017年6月,第29次IOC全體成員國大會批準同意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于2018年初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
小黑屋|手機版|遼ICP備12011429號|遼公安備21091102000117|南海研究論壇
GMT+8, 2022-11-10 05:09 , Processed in 0.12246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